简体版| 繁体版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本站通知

百教通〔2024〕128号百色市教育局等十三部门关于印发《百色市 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4-11-07 16:57     来源:百色市教育局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各县(市、区)教育局、党委宣传部、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财政局、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科协、妇联、团委、少工委,各市直属学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和《自治区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关于印发〈广西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的通知》(桂教基教〔2024〕25号)等文件精神,切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现将《百色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百色市教育局         中共百色市委宣传部          


百色市科学技术局      百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百色市财政局       百色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百色市自然资源局         百色市生态环境局


百色市农业农村局        百色市科学技术协会  


百色市妇女联合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百色市委员会


中国少年先锋队百色市工作委员会

2024年10月29日



百色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广西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百色科学教育加法,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央“双减”工作部署,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举措,强化科学教育助推“双减”的资源供给和服务能力,调动社会力量,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一体化推进我市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通过3至5年努力,各地各校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各项措施全面落地,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百色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二、重点任务

    (一)改进学校教学和服务

    1.提升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全面落实《广西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2023 年版)》《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健全课程体系,鼓励中小学校开发优质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强化年级学段有机衔接,体现综合性、实践性、科学性,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加强进校书刊的监督管理,确保进校书刊思想正确、科学规范。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不低于10%的教学要求,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加强实验教学,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推动实验教学资源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优化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探究、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科学学科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发挥市县两级教研部门作用,每年组织评选市级基础教育精品课例不少于140节,市级实验教学说课优秀案例不少于100个。建立信息技术机制,用好国家、广西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百色教育云平台等线上资源,搭建市级名师课堂、网络研修和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信息化资源平台,研制优秀学科课程资源,免费向各地各校推广使用。

    2.优化师资供给与配置。全面优化中小学科学教师配置,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市县两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学校要足额设置科学教师(辅导员)岗位,逐步推动实现每所中小学至少1名具有理工类学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加强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各县(市、区)在地方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中提高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加强教师科学素养培训。加大科学教师培训,在“国培计划”市级统筹项目加大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同时鼓励各县(市、区)通过转岗培训将科学类教师培养成科学专业教师。每年联合市科协等部门开展不少于1次的科技辅导员培训班,提高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建设全市中小学校科普教育专家库,遴选一批高新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专家学者,供中小学学校选聘为校外科技辅导员。各县(市、区)教育局要根据学校需要统筹配置区域内师资力量,为学校选聘提供支持和便利。

    3.丰富校内课后服务项目。市、县(市、区)教育局征集遴选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普课程,纳入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各地利用全国科普工作者日等,组织科技工作者进校开展1到2次专题讲座或科学探究活动。各中小学校要开展科普主题阅读活动,因地制宜建设科技活动室、科普宣传橱窗,结合教育教学计划,通过科技节、科技周、科普讲座等方式,统筹安排好科学教育的时间、场地、人员。健全第三方机构进校园机制,坚持正确导向,严格落实备案审核制度,坚决杜绝各类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校园,统筹利用社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二)用好社会大课堂

    4.丰富科普资源供给。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科协、团委、妇联、少工委等部门要统筹本系统有条件的科研院所、科技馆、科普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和工农企业等相关科学教育资源单位,坚持免费或公益原则,面向我市中小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各类科学教育场馆根据当地中小学课后服务时段调整开放时间,为中小学实践活动提供绿色通道。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服务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基地,组建科学教育专家团队,积极研发、建设和推荐适合中小学生的各类研究性学习课程和项目,作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利用家长学校、儿童之家等服务形式和模式,面向广大家庭和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

    5.有序组织科学实践。定期遴选导向鲜明、公益免费的科普教育基地,纳入各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目录。每年组织对全市“科普地图”进行更新和发布,及时公布科普场所的服务内容、设施条件、地址及联系电话等信息,为学校开展校外科普实践活动提供便利。各中小学校每年应组织学生到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探究式、场景式、体验式科普实践活动次数不少于1次。团委、少工委部门要将科学教育融入学校团队会、团队课和主题团队日、“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红领巾奖章”争章等活动中,发挥少先队队室、红领巾广播站等文化阵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功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科学教育主题活动与校外实践教育。妇联部门开展科普知识进万家等活动,推动科学教育进社区进家庭,大力开展家庭科普活动,引导广大家庭成员特别是少年儿童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优良家风。百色市科技馆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开展“小小志愿者”“科普小达人”等公益活动。市科协发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的功能开展科普巡展活动,把科技送到学校、乡村、社区,每年巡展的累计时长应不少于2个月。

    (三)统筹做好改革衔接

    6.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各县(市、区)要按照《百色市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 (试行)》(百科字〔2024〕2号)要求,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监管工作,引导机构合法经营、规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科技类校外培训市场有序发展。将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施全流程监管。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适当引进合规的科技类非学科培训课程,丰富学校课后服务项目。

    7.严格竞赛活动管理。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属中小学校要加强正向宣传引导,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指导各竞赛组织方在竞赛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参赛学生家国情怀;突出集体主义教育,为参赛学生未来从事有组织科研打牢思想基础。

    8.探索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属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模式,建立健全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实施“强基计划”“高校科学营”和各类白名单竞赛项目,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平台,推动建设一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和校外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支持、鼓励中小学生勤于探索、勇于实践。

三、强化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部署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大事项,制定工作计划,督促工作落实;要安排1名领导分管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在教研部门安排相关学科教研员专门负责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和指导工作;要确定一个科(股)室并安排专人负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活动组织指导工作。各中小学校要有1名校领导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

    (二)加强经费保障。各地要统筹优化教育支出,保障必要的科学教育经费。财政部门做好中小学科学教育相关经费统筹工作,及时足额拨付科学教育经费等。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好有关教育资金和项目,为各地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供支持。其他各资源部门结合工作需要,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提供科学教育服务。广泛争取社会资助,提倡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教育基金,资助科学教育项目。鼓励企业、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或共建科学教育场所。

    (三)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门要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作用,将科学教育纳入“双减”宣传工作矩阵重点任务,推动主流媒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融媒体等宣传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普典型和重大科普活动,及时宣传工作进展和成果,提高人民群众感知度、认可度,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

    (四)实施监测考核。教育部门要将科学素养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强对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估验收。各县(市、区)要加强督促指导,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有效合力,确保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